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361章 越听越上头

“回皇上的话,老臣在。”

户部尚书李圣舟忙出列站在两列朝臣的中间,以便永平帝能清楚的看到他。

“红薯你也尝了,亩产你也看过了,对推行种植一事,可有见解?”

农作物种植,必然要占用百姓的土地,可百姓手中的土地都在户部的账册上。

种一亩,便要缴一亩的农税。

要让百姓种植红薯这种新作物,少不得要牵扯到农税上。

“皇上,老臣还有一事不明,可否劳烦柳大人解答一二?”

李对舟是个很严谨的人,对于各项赋税制度也是了然于胸。

“可。”

永平帝点头,示意他有问题便问。

柳致远也随着永平帝的声音,出列站到了朝臣早就自发分两列站开的地方,等着李圣舟提问。

“柳大人,这红薯的亩产真有老夫刚刚看到的六千五百斤吗?

这样的亩产是只有籍田才有,还是百姓家中的土地也能种出来,如若是肥力普通的土地,那最低亩产能有多少斤?”

李圣舟问的犀利,百官们听后也鸦雀无声,都在等着柳致远的回答。

“李大人,今日刚刚当着众位朝臣挖的这一亩红薯,的确是各位看到的六千五百斤。

本官前日挖的那一亩用做来年育种的红薯,亩产就不如今日这一亩高,原因是做种和用做吃食的养护方法有所差别。

众所周知,粮食的产量与土地肥力有直接联系,甚至与老天爷是否降雨下雪都有关系,所以这般高产让下官保证百姓都能做到,下官并不敢打包票。

但最低亩产,下官还是心中有数的,如若气候正常,土地也是正常旱地,种地的农户不偷懒,按时施肥,按时锄草除虫,再低也不会低于一千斤。”

柳致远琢磨这红薯也有大半年时间了,对永平帝给他的种植资料也是看了无数遍。

只不过他手中种子有限,不敢轻易试验,但书中的理论必然也是前人的经验,他拿来用用也未尝不可。

“嘶,一千斤?若真是这样,一个村有几户种植红薯都够一个村的口粮了。”

“可不是,如此高产,也不知消耗种子几何?”

“是啊,不求家家亩产都有六千斤,即便只有一千斤也是前无古人啊。”

......

柳致远话落,众朝臣已是吸气声一片,议论声也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